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广东省教育厅周密部署,千方百计做好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全力推动全省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目前已有5.4万名毕业生完成在线签约。
一、拓宽就业渠道
(一)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和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财政支撑能力和高校办学条件的情况下,扩大硕士研究生和普通高校专插本招生规模,拓宽毕业生深造渠道。一是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我省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持续增长;二是落实普通高校专插本扩招,安排招生计划4.3万人以上。
(二)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参军入伍。
一是进一步提高大学毕业生征集比例。2020年的征集比例由去年的12%提高至15%,直接向高校下达毕业生征集任务。二是制定完善毕业生参军入伍优惠措施。提高退伍大学生专插本录取比例,高职(专科)毕业生士兵退役参加专插本考试,实行计划单列,录取比例不低于50%。完善退伍大学生研究生升学政策,高校应届毕业生退役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大学生参军入伍享受“四优先”: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考、优先审批定兵、优先安排使用。
(三)配合支持相关部门做好基层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与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团省委沟通协调,组织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扩大招录规模,提高录用比例,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二、实行线上招聘
疫情期间,暂停高校毕业生各类现场招聘活动,全部转为线上招聘。线上招聘活动依托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进行就业岗位信息精准匹配,平台每周2次推送岗位信息。用人单位在平台注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毕业生登录平台自行搜索意向岗位或一键投递简历,投递简历后,毕业生可接受平台发出的短信和微信消息了解求职动态。通过岗位信息精准匹配,用人单位可一键找到广东省内毕业生,甚至省外、海外留学生,毕业生一站式完成线上投简历、线上拿offer、线上签订就业协议。
三、开展招聘专项活动
(一)举办18场广东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线上招聘活动。
(二)举办“木棉花暖”广东高校毕业生大型公益网络招聘活动(3月-6月)。
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广东省人社厅等五部门,共同挖掘就业岗位,此次专题系列活动持续4个月,依托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每周进行2场专场精准匹配推送,24小时不打烊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信息。
(三)“组团式”开展200余场广东省高校春季校园网络招聘活动(3月-6月)。
鼓励高校发动校内外企业资源,深挖各类就业岗位,提供多元化优质就业岗位。
(四)设立战“疫”就业专区。遴选省内外百家优质的人才就业公益平台资源,方便毕业生一站式找工作。
(五)落实“24365校园招聘”活动。
组织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教育部的“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四、优化线上一站式就业服务
省教育厅从毕业生招聘、就业服务等方面推出积极措施,依托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线上招聘、线上签约、线上办理就业手续的一站式服务作用,全流程数字化,所有就业手续全程不见面线上办理。线上办理申领电子报到证、在线申请调整改派、填写和投递电子简历、签订电子就业报到证以及查询档案去向等就业业务全流程零跑动。
五、统筹推进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相结合
要求各地市教育局和各学校密切联动,将顶岗实习和学生高质量就业有机结合,落实保障措施,以顶岗实习促进高质量就业,推进用人单位与顶岗实习学生签约,推动就业学生到岗实习,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工作,齐心协力做好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顺利衔接,实现毕业生稳就业。
六、强化沟通协调
进一步加强与省委组织部、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卫健委、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国资委、团省委、省残联、省科技人才服务中心、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省行业协会联合会以及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协同开展工作,抓好已出台的各项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落地落实,切实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让就业创业政策红利惠及每一名高校毕业生,形成共同促进就业合力。
七、加强心理疏导
(一)落实好就业择业期政策。
疫情期间,引导毕业生利用好我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期政策,在择业期间无后顾之忧地先就业再择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时间和机会,帮助毕业生疏导焦虑情绪和求职心理压力。
(二)给全省高校毕业生写一封公开信。
利用新媒体载体广泛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势,多元化选择就业途径,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增强和坚定信心,走出就业迷茫,调整就业心态,合理调整就业薪酬预期。
(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引导各高校组织有经验的就业指导老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推出线上咨询指导课,利用好新媒体方式和直播网课的机会,加强对毕业生的关怀和求职心理疏导。
文章转载于“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